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下),三联书店2004年版,页868-928。
[53] 《明道学案》上,《宋元学案》第一册,页538。"慈湖进一步教化说:"定无用学,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是非贤否自明。
([74])这则故事一则说明考官颇谙白沙之学的原理,二则以白沙之意答卷同样算是合法。具体话题就是如何对待"和"与"战"的问题。万历以后,法令存而教化亡,于是机变日增,而材能日减。([62]) 从以上对话可知,呈"地域化"状态的民间儒学是如何一步步地教化帝王,使之纳入到一种道德治理优先的思维轨道的。[92] 《论灾异札子》,《朱子全书》(12),页684-685。
"([60])所以对王安石思想的清算是建立其"新儒学"之用的关键步骤。讲学不只是对内在于士人身心的"性理之学"的讨论,更是一种关涉行为方式的道德实践。见程颢、程颐,《二程集》,全二册,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页10。
[50] 陈澧,《东塾读书记》,页32。谷子长成,就是成其性、尽其性。在上述几种判断中,有两个重要方面: (1)有几种判断应该明显不成立,它们是本质判断、全称判断和后天判断。朱熹的观点被陈淳、黄震等人所继承。
[3]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第149页。史华兹、艾文贺等人认为,用性善还是性恶来概括孟子的人性论太简单化了。
我们知道,王阳明的本体概念,虽表面上与朱子有继承性,而实质含义有重大变化。这些都将性善论解释为价值判断。他借用Joachim Wach关于宗教经验的表达方式理论论证认为,孟子对于四端的直觉是一种宗教经验,其对于人性善的经验可认为具有宗教性。将性善论解释为后天判断应该是错误的。
李明辉,《孟子重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页111-131(可重点参阅其文:①焦循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及其方法论问题,页69-109。只要我们全面考察先秦时期对于人性这一概念的通行普遍的定义,此说即不攻自破。这一观点与前述善端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2]朱子的观点显然是对伊川的进一步发挥。
按照陈澧的说法,孟子性善只是指人性有善,而不是指人性全善。这种观点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心善论,因为孟子是从人心具有善质(四端)这一点来认证人性是善的。
b. 是一切属性之根源(本体与属性相对)。总体判断的思路是,人性作为一个有机总体,其中有善也有恶,但善的成分为主,或善的趋势占主导,或为善合乎人性总体需要,故人性从总体上是善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综而言之,我认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发现孟子的成就并不在于证明了人性善,而在于揭示了人性之善。不过,按照方朝晖的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也是指人先天地具有的成长法则,成长说还是出于先天判断。载《春在堂全书》全七册之第叁册,据南京博物馆藏光绪末增订重刊本《春在堂全书》影印,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页799。[13] 他由此强调,孟子性善之旨,在于启迪吾人向上之自信,与鞭策吾人向上之努力,否则自暴自弃……而人类乌有向上之望哉?[14]陈澧的观点冯友兰也比较欣赏。我把这种观点称为本体说。
(《春秋繁露·实性》) [5] 孙星衍,《问字堂集》卷一《原性篇》(中华书局1985年,页13-17)。例如,王夫之据《易·系辞上》一阴一阳、继善成性之说,称性之本体即是阴阳之道,性与天之元、亨、利、贞同体,而含五常。
他说,不是说人性是善的,更重要的是,是人的善行造就了人性。[45]善端说、向善说和可善说三者共同之处是反对人性本善,认为孟子的本意不是性本善。
从性之善、而不是性是善的角度看,也立即发现前述心善说、善端说、可善说、向善说、有善说、人禽说、本体说、成长说都对于理解孟子性善论思想有一定帮助,也对于我们理解人性之善极有帮助。[18] 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
英国学者葛瑞汉(Angus C. Graham)认为性善论的基础是:人性有道德倾向,也有感官欲望,二者构成人性之总体,而常相冲突。在中国大陆,在冯友兰、张岱年等老一代学者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关成果下面介绍。禾苗能长出大米,但禾苗并不等于大米,禾苗可以看成大米的萌芽状态。成长说在反对先天因素的学者如安乐哲、江文思等人那里,其观点亦可并入可善说。
这样一来,以特称判断为基础的有善说并不一定导致杨雄的善恶混或者韩愈的性三品。[12]总之他认为,孟子并不否认人性有恶,性善论只是论证了人性有善的成分而已。
具体剖析如下: (1)有善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6A2),这里的着眼点并不在于人禽之别。
孟子之意,仅主人间之善皆由人性来,非谓人之天性一切尽是善。见朱熹,《朱子文集》卷之七,丛书集成初编本(全10册),中华书局1985年,页287-288。
d.独一无二,与多样相对(一与多相对)。如果把性善论解释成有善说+人禽说,有很大的合理性。因为性在先秦指人生来具有的一系列属性,包括感官属性、道德属性等等,孟子不可能认为人性中的一切成分皆是善的。[31]日本学者伊藤仁斋(1627-1705)也认为,性善论不是不承认人性中有恶,而是指善才是其究极。
这不仅表现为孟子不吃呼与之食的例子,更表现为孟子关于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舍生取义的论述中。现代汉语中的本质一词来源于西方哲学,据我考证有如下数义:a. 是个体所以为个体之要素,即to be what it is(亚里士多德)。
因此,后世各家在解释性善论时,基本上都预设了孟子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判断。要注意,尽管朱熹等也使用本体一词,但并非我这里所说的本体说意义上的本体。
性善论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 下面我们看到,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各家的解释有相当大的差别。另一派不承认孟子以自然属性为性,认为孟子只以人区别于禽兽者为性,如康有为、张岱年、徐复观、陈大齐、郭齐勇、余纪元、韦利、安乐哲、蒙培元、袁保新、傅佩荣、梁涛等人。
二是情与性相联系,即形而下的情只是形而上的性之已发状态。 [阅读]
[9]此系李约瑟在1961年7月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的科学史讨论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译文见李约瑟:《李约瑟文录》,王钱国忠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14-151页。 [阅读]
应该指出的是,牟宗三遇见和发现熊十力,与熊十力的生命与智慧方向相契相合并非纯属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 [阅读]
1995年,牟宗三谢世,牟宗三先生治丧委员会为他撰写的学行事略中有云: 先生于大学三年级时,从游于黄岗熊十力先生之门,三十一岁获交唐君毅先生,一师一友,相得最深。 [阅读]
"(《齐物论》)这则寓言人物情节都简单至极。 [阅读]
在熊十力的教训中,牟宗三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从外延真理转向内容真理。 [阅读]
朱子学在浙江相对不发达这一事实可以反衬出浙江学术的某种特色,我想这是可以说的。 [阅读]
为什么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东方亚洲的文化在把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应用于有用的目的方面远比欧洲的西方更卓有成效呢?[10] 我们注意到,李约瑟在这里已经将其原先的问题弱化了,表现在三个方面。 [阅读]